Page 182 - 石油地质基础
P. 182
上是: ① 底部与涨潮有关的平面状交错层; ② 呈互层的、 面向大海的槽状交错层和面向
陆地的平面状交错层, 代表了退潮屏障发育之前的沉积作用; ③ 交错层系厚度向上变小,
序列的厚度大约为 10m 。
上述可见, 涨潮三角洲与潮道充填沉积物的垂向序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给我们
识别古代涨潮三角洲和潮道沉积砂体带来了困难。此时, 应重点考虑它们的几何形态以
及它们与周围岩相的地层关系。
3. 泻湖相
泻湖是为海岸所限制, 被障壁岛所遮拦的浅水盆地。它以潮道与广海相通或与广海
呈半隔绝状态, 现今海岸的 13% 属障壁型海岸, 在障壁岛的背后一般均有泻湖。
泻湖中波浪作用较弱, 其环境相应的变得安静、 低能, 沉积物以细粒陆源物质和化
学沉积物质为主。障壁岛的遮拦、 泻湖水体的蒸发、 淡水的注入等, 都将使泻湖的含盐
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海水, 这是泻湖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盐度的变化引起了生物群的
变异, 与正常盐度的海洋相比, 泻湖中生物群的种属和数量都急剧减少, 且个体小, 壳
变薄, 以广盐性生物最发育。根据其含盐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海水分为淡化泻湖相和咸
化泻湖相。
4. 潮坪相
潮坪又称潮滩, 发育在波浪能量低的、 具明显潮汐周期( 大、 中潮差) 的平缓倾斜的海
岸地区, 或形成于沿海岸、 泻湖、 河口湾和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沉积地区。一般来说, 潮
坪是由被潮道和潮沟所切割的平原组成。它可分出潮上带、 潮间带和潮下带。然而构成
潮坪的主要部分是潮间带, 也称潮间坪。潮坪的潮上部分称潮上坪, 发育为沼泽和盐坪。
潮坪的潮下部分主要为潮汐水道、 水下砂坝和砂滩所占据。
潮坪沉积也可分为浑水和清水两种沉积类型。前者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 后者以碳
酸盐沉积为主。
浑水潮坪的沉积特征如下:
( 1 )岩石类型
以粘土岩、 粉砂岩、 细砂岩为主, 砾岩极少见。在平面上, 由海向陆, 沉积物粒度呈
由粗变细的带状分布。在潮下带的潮汐通道内, 因潮流作用强、 能量高, 沉积物以砂为
主, 形成水下砂坝、 砂滩, 并常富含生物介壳和泥砾。潮间坪上, 从海向陆, 由较纯的砂
质沉积过渡为泥质沉积( 图 6.32 ), 从而形成了砂坪、 砂泥混合坪和泥坪。潮上坪若发
育有沼泽, 可有泥岩沉积, 干旱气候带的潮上坪可形成盐沼、 盐坪, 可有石膏等蒸发 盐
类沉积。潮坪沉积的这种平面分布特点, 有助于把潮坪沉积与湖泊及正常海相沉积区
分开来。
( 2 )沉积构造
层理类型多样。泥坪上多见水平纹层或水平波状纹层。混合坪上多具脉状、 波状、
透镜状层理, 系由涨落潮时形成的砂波与平潮期的泥质沉积组合而成。砂坪上常出现由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