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石油地质基础
P. 178
造、 虫孔、 泥球和包卷层理等。有时可见植物碎片。
③ 支流间湾微相: 为水下分支河道之间相对凹陷的海湾地区, 与海相通。当三角洲
向前推进时, 在分支河道间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陆地的楔形泥质沉积体, 称为“ 泥楔”。
故支流间湾以粘土沉积为主, 含少量粉砂和细砂。砂质沉积多是洪水季节河床漫溢沉积
的结果, 常为粘土夹层或呈薄透镜状。具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 可见浪成波痕及生物
介壳和植物残体等, 虫孔及生物搅动构造发育。在层序上, 下部为前三角洲粘土沉积, 向
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沼泽沉积。
④ 河口坝微相: 位于水下分支河道的河口处, 沉积速率最高。海水的冲刷和簸选作
用使泥质沉积物被带走, 砂质沉积物被保存下来, 故河口坝沉积物主要由分选好、 质纯净
的细砂和粉砂组成, 具较发育的槽状交错层理, 厚度为中 - 厚层, 可见水流波痕和浪成摆
动波痕。生物化石稀少。
⑤ 远砂坝微相: 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前方较远部位, 又称末端砂坝。沉积物较河口
砂坝细, 主要为粉砂, 并有少量粘土和细砂。可发育有槽状交错层理、 包卷层理、 水流波
痕和浪成波痕以及冲刷充填构造等。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结构纹层和由植物炭屑构成
的颜色纹层在远砂坝微相中也较为特征, 向河口方向结构纹层增加, 颜色纹层减少, 向海
方向则相反。远砂坝化石不多, 仅见零星的生物介壳, 可见虫孔。在层序上, 位于河口砂
坝之下, 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之上, 形成下细上粗的垂向层序, 这是与河流沉积层序的重要
区别。
⑥ 前缘席状砂微相: 在海洋作用较强的河口区, 河口砂坝砂受波浪和岸流的淘洗和
簸选, 并发生侧向迁移, 使之呈席状或带状广泛分布于三角洲前缘, 形成三角洲前缘席状
砂体。席状砂的砂质纯、 分选好。沉积构造与河口砂坝相同, 广泛发育交错层理, 生物化
石稀少。砂体向岸方向加厚, 向海方向减薄。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是破坏性三角洲的沉积
微相类型, 在高建设性三角洲相中不太发育。
3. 前三角洲亚相
前三角洲亚相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 是三角洲沉积最厚的地区。沉积物大部分是
在波基面以下深度范围内形成的, 主要由暗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 可含少量细砂, 有
时可见海绿石等自生矿物。常发育水平层理及块状层理。并常见有广盐性的生物化石,
如介形虫、 瓣鳃类等。随着向海洋方向过渡, 正常海相化石增多, 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构
造发育。前三角洲暗色泥岩富有机质, 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
( 五)三角洲的相模式
三角洲类型多样, 不同类型三角洲的微相类型不完全相同。许多学者对不同类型三
角洲沉 积 模 式 作 了 很 好 的 总 结。 下 面 以 河 控 三 角 洲 为 代 表 讲 述 其 垂 向 序 列 特 征
( 图 6.29 )。
三角洲在平面上依次邻接而出现的相, 在垂向上亦依次递变。对河控三角洲来说,
由下自上依次为: 前三角洲泥、 三角洲前缘砂和粉砂、 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和细粒沼泽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