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石油地质基础
P. 120
物质, 重新分配和集中并逐渐增长而成。
结核的形状通常为球状、 椭球状、 饼状或不规则状。有时也常见管状的。这种管状
结核是树干、 树根等被交代而成的植物假象。结核的大小可以小于 1cm 到数十厘米。
结核的成分常见的有碳酸盐( 菱铁矿、 铁白云石、 白云石和方解石等)、 硫化铁( 黄铁
矿、 白铁矿)、 硫酸盐( 石膏、 重晶石等)、 硅质( 蛋白石、 玉髓等)、 磷酸盐及锰质的等。结核
成分常与一定的岩性和形成条件有关, 如陆源岩石中常见碳酸盐结核, 碳酸盐岩中常见
硅质结核, 煤系地层中常见黄铁矿和菱铁矿结核。
结核在围岩中可以单独存在, 也可呈串珠状成群产出, 甚至平行层面分布。它们与
围岩的界限一般是清楚的, 但也有逐渐过渡, 不甚清晰的。
6. 生物成因的构造
除了由于生物的死亡、 埋藏和保存, 留下它们的遗体形成化石之外。生物在沉积物
内部或表层活动时, 常把原来的沉积构造加以破坏或变形, 而留下它们活动的痕迹, 这些
构造称为生物成因构造。其中包括生物遗迹构造、 生物扰动构造及植物根迹等。
( 1 )生物遗迹构造
生物遗迹构造是指由生物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并具有一定形态的各种
痕迹。包括生物生存期间的运动、 居住、 觅食和摄食等行为遗留下的痕迹, 因而, 又称痕
迹化石或遗迹化石。从某种意义上讲, 痕迹化石是生物行为习性适应环境的物质表现。
由于它们能够反映当时的生活环境, 分布范围又比较狭窄, 特别是在硬体化石极为稀少
的地层中, 它们分布普遍且保存良好, 有助于古生态研究和岩相分析。
生物遗迹构造都是原地形成, 不被搬运转移, 并随沉积物固结成岩而保存下来, 所以
是判断环境的良好标志。它们能在水深、 盐度、 能量等级、 沉积速度以及底层性质和气体
状况等方面提供环境解释的重要资料。
( 2 )生物扰动构造
底栖生物的活动使沉积物遭到破坏, 同时产生新的生物构造, 痕迹化石就是其中的
一种类型。然而, 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是不具有确定形态的生物搅动现象。它们可以借
助发育良好的层理被破坏识别出来, 通常称为生物搅动构造。
斑点构造也是生物作用的结果, 在泥质沉积物中, 有砂质潜穴呈不规则斑点状分布
的现象, 一般是生物扰动的良好标志。这些标志在不同的岩类和沉积环境中的分布是不
均衡的。当生物搅动强烈时, 可使无机沉积的原始构造( 层理) 全部破坏, 形成生物扰动
岩。
( 3 )植物根茎痕
植物根呈炭化残余或枝杈状矿化痕迹出现在陆相地层中, 它们在煤系中特别常见,
是陆相的可靠标志。在煤系地层中, 根常被铁和钙的碳酸盐所交代, 形成各种形状的结
核———植物根假象。有时可以成为一定层位的典型标志。在红层中, 通常植物根完全烂
尽, 但有时可以根据模糊的绿色( 或灰蓝色) 枝杈状痕迹加以区别, 这是由于氧化铁受到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