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石油地质基础
P. 118

在平面上, 泥裂的典型发育形式呈网格状龟裂纹, 把岩石切割成多角形。泥裂的断
            裂面形状常呈“ V ” 字形, 但也有的呈“ U ” 字形, 以及压实变形而呈肠状。泥裂的规模不
            一, 裂缝上部宽度一般小于 2~3cm , 深度自几毫米到几十厘米, 个别可达 1m 。
                 在极其干燥的情况下, 泥质层碎裂成小片, 边部并向上翘起, 这种泥片经过搬运磨蚀
            即成扁饼状泥砾, 通称片状砾。
                 泥裂最常见于海、 湖滨岸、 干涸池塘、 废弃河道、 泛滥平原以及潮间带的沉积物表面。
            这些地区的泥裂通常和雨痕、 冰雹痕等伴生。这些构造的同时出现是沉积面间断暴露于
            地表的最好标志, 具有重要的指相意义。此外, 利用泥裂的尖端朝下可指示地层顶底。
                 ( 3 )底层面构造———底模
                 底模包含槽模、 沟模等多种底面构造。
                 槽模是分布在底面上的一种半圆锥形突起构造。它是定向的浊流在尚未固结的软
            泥表面侵蚀冲刷的凹槽被砂质充填而成, 形态特点是略对称、 伸长状。起伏明显, 向下游
            一端具有圆滑的球根状形态, 而另一端则呈倾伏状渐趋层面而消失。
                 槽模的形状是有变化的, 但在同一群中则多少有些相似。有些纵长而狭窄, 而另一
            些则呈较宽的似三角形状; 有些两侧对称, 另一些则形状较不规则。
                 槽模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古沉积环境中有强烈的底流及其冲刷作用。槽模长轴平行
            于浊流方向, 突起一端指向上游, 故其形状是确定古流向的可靠标志。虽然槽模不是浊
            流沉积的独有产物, 但是, 它们总是复理石相沉积的最特征沉积构造, 是判断浊积岩相的
            重要标志。
                 沟模是砂质岩层底面上一些稍微突起的直线形的平行脊状构造。脊的起伏通常只
            有1~2mm , 极少超过1cm , 但可延长较远, 且较平直。它是由下伏泥质岩层面上的细沟
            被砂质物充填而成。
                 沟模很少单独出现, 一般都是成组的, 在同一组内几乎没有方位偏差。有时可出现
            两组以上的沟模, 据其切割关系可以确定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在少数情况下, 根据沟模
            一端存在的介壳、 卵石等物体, 可以判断其开端和终端, 因为原始的沟就是这些物体被拖
            曳时刻压形成的。这一观点通常可以根据其他标志所指出的古流向得以证明。沟模与
            槽模一样, 它们在浊流砂岩的底部最多, 并且是复理石相最常见的构造。
                4. 变形构造
                 变形构造也称同生变形构造。是指在沉积作用的同时或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处
            于塑性状态时发生变形所形成的各种构造。
                 负载构造也称负荷构造、 重荷模等, 是指覆盖泥质岩之上的砂层底面上的瘤状突起。
            它是由于下伏的含水塑性软泥承受了不均匀的负载, 使上覆砂质物陷入下伏泥质物中而
            产生。
                 负载构造形状很不规则, 一般不对称, 排列杂乱, 大小不一, 从几毫米到几分米。但
            同一层面上出现的负载构造的大小大都接近一致。负载构造与槽模的区别在于其形状

       104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