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石油地质基础
P. 117

组成。淡色层以清晰界面开始, 向上递变为暗色层。夏季冰迅速溶融, 释放出大量碎屑
            物质, 形成淡色层; 冬季没有新的陆源物质来源, 悬浮细粒物质在冬季沉积下来, 形成暗
            色层。这种层序每年重复, 构成韵律。
                 ( 6 )均质层理
                 通常称块状层理。这是一种呈现大致均质外貌, 不具任何纹层构造的层理。特点是
            内部物质较均匀, 无论组分和结构都没有分异现象, 故不显层理。在细粒与粗粒沉积中
            都有块状层理出现。业已证明, 缺乏任何纹层构造的岩层, 既可以是悬浮物质非常快速
            地沉积而成, 如常见的洪水沉积; 也可以是密度很高毫无分选的沉积物沉积而成, 如某些
            沉积物重力流沉积。
                 有时, 由于生物的强烈搅动作用, 使沉积物原生层理完全混合破坏, 成为均质层理,
            这种现象常见于浅海和三角洲沉积中。这种均质化作用的结果需要与原生成因的均质
            层理加以区分。
                3. 层面构造
                 在岩层表面呈现出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的痕迹, 统称层面构造。有的保存在岩
            石层面上, 如波痕、 剥离线理、 干裂纹、 雨痕等; 有的在岩层的底面上, 特别是砂岩底面铸
            模构造, 如槽模、 沟模等。层面构造可分流动成因和暴露成因两类。
                 ( 1 )波痕
                 砂波迁移在层内保留下来的底床形态, 即为交错层理, 而当它们被埋藏下来保留在
            层面上, 即称为波痕。
                 波痕的形状大小差别很大, 种类繁多, 按成因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浪成的、 流水的
            和风成的。
                 浪成波痕一般由产生波浪的动荡水流形成, 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其特点是波峰尖
            锐, 波谷圆滑, 形状对称。
                 流水波痕由定向流动的水流形成, 见于河流和存在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其特点
            是波峰波谷均较圆滑, 呈不对称状。
                 风成波痕由定向风形成, 常见于沙漠及海、 湖滨岸的沙丘沉积中。其特点是呈极不
            对称状, 不对称度比流水波痕更大。
                 干涉波痕指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复合形态波痕。有的可见到两组波痕成一定角度相
            互交叉, 呈蜂巢状或多角状; 有的可在较大型波痕背景上叠覆有次级波痕; 另外, 可见波
            痕被切蚀使其波峰部分或全部受到破坏。所以这些干涉波痕、 叠覆波痕和削顶波痕都取
            决于当时水位、 浪基面、 介质运动方向和强度的变化。
                 ( 2 )泥裂
                 泥裂也称干裂, 它是沉积物露出水面时因曝晒干涸所发生的收缩裂缝。泥裂常见于
            粘土岩和碳酸盐岩中, 非粘性的砂则不会形成泥裂, 但某些覆盖在泥裂表面的砂层底面
            可以有泥裂铸模。

                                                                                              103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