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石油地质基础
P. 123
长距离的搬运。通常分布范围广。如山东汶南、 蒙阴一带, 上侏罗统汶南亚组与下伏寒
武系、 奥陶系、 石炭系、 二叠系呈超覆不整合接触。在不整合面上, 汶南亚组底部有底砾
岩, 砾径为 1~5cm , 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 约占 80%~90% ), 其次为石灰岩和少量岩
浆岩, 磨圆度好, 多为钙质胶结, 厚约 5~6m , 分布普遍。
层间砾岩其特点是整合地夹于其他岩层之间, 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有侵蚀间断, 与下
伏地层是连续沉积的。在其砾石成分中, 可有软的不稳定岩屑, 有时, 这些岩屑甚至是主
要的, 如石灰岩、 粘土岩及弱胶结的粉砂岩等岩屑, 磨圆度差, 杂基成分复杂。它们通常
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的破坏产物。如北京西山黑龙潭、 郝家坊一带在下二叠统上杨
家屯组煤系中, 有七层燧石中砾岩, 它与砂岩、 粘土岩组合成七个正旋回, 岩性自下而上
由粗变细, 呈规律性重复出现, 为层间砾岩。
层内砾岩是指该岩层在准同生期尚处在半固结状态时, 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
砾石沉积物, 再经成岩作用而成的砾岩。这种成因的砾石确切地讲应属于内碎屑, 故又
称同生砾岩。由于形成这种碎屑的作用常很局限, 所以, 砾石成分单一, 未经搬运或搬运
距离很短, 只有轻微磨损, 并一般限于单一的沉积环境内, 厚度通常几厘米, 最大可到 1~
2m 。层内砾岩在碳酸盐岩中分布普遍, 如我国北方寒武系和奥陶系中的竹叶状砾屑石
灰岩, 在砂岩内的泥页岩碎屑也是很常见的。后一种类型的层内砾岩, 其中泥页岩砾石
通常呈薄片状或板状“ 漂浮” 在砂质的基质内, 并出现在砂、 泥岩互层剖面的砂质层底部。
层内砾岩比较普遍, 但不指示沉积作用上有任何大的间断。
这种砾岩常见于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冲积环境和湖泊或海滩环境中。其内碎屑的形
成作用有三种成因: ① 最普遍的是由浅滩或暂时的水退所形成。在这种条件下, 由于干
燥作用而产生泥裂, 其后泥裂层被洪水淹没并扰动从而成了碎屑, 经再沉积而成, 产于红
色层系内的泥页岩碎屑并伴有泥裂发育带和滨线特征者多属此类。 ② 在少数情况下, 由
于沉积物在水下发生滑动或坍塌而形成, 其特点是板状碎屑扭折显著, 且分布杂乱。在
此条件下形成的角砾化层内砾岩可追踪到具有显著变形褶皱和扭曲的地层。如我国四
川侏罗系剑门组河流串沟砂坝沉积中, 就有以泥岩砾石为主形成的层内砾岩。此砾岩体
呈透镜状产出, 岩层最大厚度处大于 2m , 延伸约 20m , 泥质砾石分选很差, 无层理, 冲刷
构造发育。 ③ 风暴浪打碎早期形成的半固结岩层并原地或就近堆积下来形成。
( 5 )根据砾岩的成因分类
砾岩和角砾岩的成因类型很多, 常见的几种类型有滨岸砾岩、 河成砾岩、 洪积砾岩、
冰川角砾岩等。
滨岸砾岩主要形成于海或湖的滨岸地带, 由河流搬运来的砾石沿海( 湖) 岸, 经 海
( 湖) 浪作用长期改造而成, 其特点是砾石成分较单一, 以稳定组分为主, 如石英岩、 燧石
及石英等; 分选性好, 往住以一个粒级占绝对优势, 在直方图上显示为一个突出的主峰;
磨圆度极好; 扁平对称的砾石常见, 粗砾很少。砾石最大扁平面向着深水方向倾斜, 倾角
不大, 一般为 7°~8° , 不超过 13° 。砾石长轴( 即 A 轴) 大致与海( 湖) 岸线平行。滨海砾岩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