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8 - 石油地质基础
P. 198
米), 具断续水平纹层。 D 段若叠于 C 段之上, 二者为连续过渡沉积; 但若单独出现, 则与
下伏泥质沉积单元之间为清楚的岩性界面。
E 段———深水泥岩段: 为远洋深水沉积的页岩或泥灰岩、 生物灰岩层, 含深水浮游化
石或其他有机质, 具微细水平层理或块状层理, 与上覆层为渐变接触, 沉积厚度有赖于浊
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图 6.44 )。
鲍玛指出, 鲍玛序列是根据许多剖面归纳综合形成的理想模式, 实际上, 完整的鲍玛
序列是不常见的。一次浊流形成的鲍玛沉积序列厚度变化较大, 可从数厘米到数米不
等。由于受到浊流的频率和强度影响以及再一次浊流的侵蚀冲刷, 浊积岩鲍玛层序的完
善程度就受到破坏, 结果就形成了缺失某些层段的多种层序, 如 ABCDE , BCDE , CDE ,
DE 及 AB , BC , CD 等各种层序。鲍玛总结认为, 有完整鲍玛层序的浊积岩仅占 10%~
20% 。中国中、 新生代陆相盆地中发育的、 具有 ABCDE 完整鲍玛层序单元的湖相浊积岩
也仅占所研究层段的 5%~10% 。
三、碳酸盐岩海相沉积
( 一)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现代碳酸盐沉积物主要发育于海洋环境, 少量见于非海洋环境。碳酸盐沉积物从浅
海至深海均有发育, 但主要形成于温暖气候条件的浅海环境。其中深海环境碳酸盐在现
代海洋沉积物中占有重要位置, 而古代碳酸盐岩则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
现代浅水碳酸盐主要发育在南、 北纬 30° 之间, 如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地区、 波斯湾、
洪都拉斯、 孟加拉湾以及我国的南海等海域。严格来讲, 上述主要是有障壁的浅水碳酸
盐沉积环境。现代无障壁的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较少出现。
在成因上, 碳酸盐主要形成于化学作用、 生物化学作用以及有机械作用参与的化学
或生物化学作用。因此, 碳酸盐岩是一类复合成因的化学岩或生物化学岩。
( 二)陆表海沉积相模式
近些年来, 随着对碳酸盐现代沉积环境、 碳酸盐岩分类和相标志的研究, 对碳酸盐岩
沉积相的划分相应的都比过去精细多了。这对研究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区和高产区起
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肖( Shaw , 1964 ) 首先把碳酸盐岩的主要沉积场所, 即浅海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型: 陆
表海和 陆 缘 海。 陆 表 海 是 位 于 大 陆 内 部 或 陆 棚 内 部 的、 低 坡 度 的 ( 海 底 坡 度 一 般
小于 1ft / mi , 1ft=0.3048m )、 范围广阔的( 延伸可达几百到几千英里)、 很浅的( 水深一
般只有几十米) 浅海。陆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或大洋边缘的、 坡度较大的( 海
底坡度约 2~10ft / mi )、 范围较小的( 宽度一般为 100~300mi )、 深度较大的( 水深可达
200~350m ) 浅海。陆表海和陆缘海是性质大不相同的两种浅海。在地质历史中, 沉积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