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石油地质基础
P. 199

碳酸盐岩的海大都是陆表海。但是, 现代的浅海都不是陆表海, 而是陆缘海。各种现代

            碳酸盐沉积环境也不是陆表海, 而是与大陆毗邻的或孤立于大洋中的浅水碳酸盐台地。
            我们现在正 生 活 在 海 平 面 从 来 没 有 这 么 低 的 地 史 年 代 中, 因 此, 现 在 还 找 不 到 一 个
            现成的陆表海模式, 这也是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中, 采用现实主义原则方面所碰到的困

            难。
                 肖( Shaw , 1964 ) 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陆表海的水体能量特征( 图 6.45 )。以此奠定
            了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分析的理论基础。





























                        图 6.45  陆表海水体能量及沉积相分布图( 据赵澄林《 沉积岩石学》, 2001 )
                                 ( a )陆表海的水能量分布图;( b )陆表海的沉积相分布图

                 欧文( Irwin , 1965 ) 在肖的陆表海能量分布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陆表海清水沉积作
            用的一般原理。所谓清水沉积作用, 指的是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
            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也就是说, 缺少砂泥陆源物质、 水体清澈是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的
            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之一。
                 欧文主要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 在陆表海中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 即远离海

            岸的 X 带( 低能带)、 稍近海岸的 Y 带( 高能带) 和靠近海岸的 Z 带( 低能带)( 图6.46 )。 X
            带( 低能带) 位于浪底之下, 分布范围大, 沉积水动力较弱, 沉积泥晶碳酸盐沉积物, 常是
            油气生成的良好场所; Y 带( 高能带) 位于波浪和潮汐作用强烈的地带, 分布范围相对较

            小, 沉积水动力强, 细粒沉积物被淘洗, 沉积了较粗粒的碳酸盐颗粒或生物礁, 可形成油
            气储集体; Z 带( 低能带) 为波浪和潮汐能量耗尽处, 沉积范围大, 沉积水动力弱, 易形成可


                                                                                              185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